查看原文
其他

浙财大省重点智库26位学者学习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0月22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胜利闭幕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专业智库的任务和使命,服务国家和浙江省重大现实需求,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 | /


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首席专家

王俊豪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具体体现,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客观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笔者认为,其主要战略要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用能权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将环境外部性问题转变为市场主体内部化问题,激励企业发挥主体性、基础性作用,积极实行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主动实现生产经营清洁低碳转型。二是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双碳”工作,科学合理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实施“双碳”战略的关系,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三是强化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四是建立与完善“双碳”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以建立科学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与评价等基本制度为抓手,为“双碳”实施绩效动态评价提供客观标准和科学依据。五是优化能源结构,有序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确保能源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王建明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特征之一。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关键之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转型,与人类同发展、共命运,为探索新型中国现代化道路开拓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不仅是生产方式节约,也是消费和生活方式节约;而且强调全局节约、全民节约。做好节约的“减法”,就是在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加法”。一方面,在生产和消费领域,构建数智化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体系,从生产和消费的全生命周期协同落实全面节约。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大力推进数智化手段支持的全民节约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共同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先立,即先创造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机制;后破,即在新机制基础上打破旧机制。一方面加快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新型能源供给和消纳机制、能源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机制等新机制。另一方面,在夯实新能源供给基础和确保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条件下构建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机制,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谱写“三农”新篇章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胡亦琴教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但是我国农业基础仍需巩固,种子等农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待提高,粮食安全根基有待夯实,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仍存在薄弱环节。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在农村,促进共同富裕的最艰巨最繁重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党的二十大将“三农”工作的高度提升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征均与“三农”强相关,指明了奋斗目标及对策路径: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理论工作者要有使命和担当,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髓要义的基础上,瞄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这五大振兴方向,聚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及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促进教育公平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学院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贺武华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需求均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迫在眉睫。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结构、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深层次的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基于教育获得感的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公平等,均指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教育中的主要矛盾也必然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型升级,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依然呈现出新使命、新矛盾和新挑战。

教育公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关键是要依靠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教育均衡、普惠和共享,让人民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此,一要继续高举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手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人口最大的国家,我国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基本保障问题依然突出。站在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的高度,强化政府履职教育的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始终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满意为导向和检验标准,落脚在切实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这是教育民生的根本宗旨。从“教育为人民服务”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也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实践诉求,终究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要在解决教育主要矛盾中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主要矛盾堪称现阶段我国教育关键问题的晴雨表。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各级各类教育还不够公平、不够均衡协调发展,以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各级各类教育要坚持破除瓶颈、化解矛盾以及补好短板。



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吴绍华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广阔的乡村空间是生态环境的基底,粮食安全的主战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先行地,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千万工程”为载体,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显著成效。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一是强化空间规划引领和管制,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空间。国土空间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地区利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制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空间,构建乡村安全格局。二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乡村资源的价值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激活乡村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掘休闲、文旅、康养、碳汇、新能源等多功能价值,完善乡村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乡村生态产品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三是健全农业农村生态治理制度,形成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巩固乡村绿色发展成果。以绿色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实乡村振兴精神内涵。



数智赋能推进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王岭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严峻。再次强调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环境基础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也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成为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一项关键工作。

数字中国下,需要挖掘数字技术潜能,通过数智赋能促进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科学评估环境基础设施的数智化、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水平,明确环境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差异。二是挖掘影响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数智化因素,明确数智化提高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的基本特征、主要模式,确定数智化对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三是优化环境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四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环境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技术经济特征相匹配、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且能推进政府监管效能提升和政府监管现代化的新型政府监管体系。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武鑫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经济和金融的大循环中,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金融服务是支撑。以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为基本遵循,持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自存在,要注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和第二个百年征程的顺利开启,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动荡不安,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这些对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同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遵循。在金融工作中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本上是要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以经济金融共生共荣为理论指南,抓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党中央做出的各项金融改革发展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金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均衡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推进中国社会保障

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戴卫东教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迈向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与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系列新方案和新举措。

一是在战略上更加强调健全“公平统一”“安全规范”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基础上,实现全民与城乡公平、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在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社保制度安全、规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可采取男女有别、分步推进的渐进式策略。三是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形势下,要开始谋划“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必须大力推行社会医疗保险“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为了保障老年人权益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建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五是为了缓解近年我国生育率低下的态势,国家顶层设计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应“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实现“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社会治理目标。六是特别强调指出为了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全民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进一步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



在守正创新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倪建伟教授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要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面向未来,要进一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加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去十年,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面向未来,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上好学校难、重病负担难、幼儿托育难、养老照护难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赋予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公平机会,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过去十年,我们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基层民主活动明显增强,群众参与感不断提升。着眼未来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参与性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应当关注的重点,即在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和激发最广泛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和普通市民建言“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民建议。在体现最广大城乡居民利益诉求的市民群众的意见诉求中,应当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这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和政府开放式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开新路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杨雪锋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施政目标。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国际社会出现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观点,以西式现代化为终极标准。然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西式现代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与此同时,中国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迥异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得益于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汇聚十四亿人口的伟大力量,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城镇化率达到64.7%,9亿人生活工作在城市。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中国还将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让世界巨大规模的人口实现现代化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共同富裕思想,秉持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国各族人民。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文化自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精神力量,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既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又结合中国国情开创中国特色。与先污染后治理的西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大旗,担纲全球化重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理念,构造共治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环境,以“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扩大“朋友圈”,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伙,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和气生财,找到利益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丁骋骋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被置于显要位置,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独立撰写,格外引发关注。国家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一章,特别提到:“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段话也就一句话,其中包括17个“安全”,几乎提高到无以复加的重要程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十分强调金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中国已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金融领域中,“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维护金融安全必须统筹金融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与之同时,也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运用数字化技术的金融监管。总之,无论是金融安全,还是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我们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应对各类风险隐患,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出现严重集中的“大震”,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的集中体现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钟伟军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对我国人民民主特征的精准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凝练,与人民民主高度契合,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人民是一切民主参与过程的主体,并以人民的满意为民主效果的评判标准,真正体现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实践过程的一种表达,目标始终不断凸显“最广大人民”,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全领域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的是一种面向人民的全领域、全方位的完整的民主过程和实践,强调保障和支持广大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全面参与权利,体现了全领域的涵盖性,可以说一切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都可以纳入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来。全过程人民民主涵盖了参与过程的各个层面,包含了政治参与功能、利益表达功能、权力监督功能、权利救济功能等方面;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体制和过程,而是围绕如何真正实现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流程”的系统性民主运行体系。不仅强调结果和制度,而且更加强调过程本身,意味着各种程序、环节和体制的在民主实践中的全面对接,整个民主运行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从而保障民主运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民主之树一定会枝繁叶茂,永远常青,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浙江财经大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罗金艳副教授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一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三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顺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顺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四要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五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可放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织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率领全国人民赢得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政治保证,是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基础工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黄文礼副教授



当前,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以及各大洲气候灾害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迎来新一轮动荡。受全球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过去几年里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趋势,稳增长的任务十分重大。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来几年至十几年,需要化解各种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增速,特别是需要释放民间活力、挖掘增长潜力,才能实现经济合理增长。

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要求我们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二是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措施,对地方金融组织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责任追究制度,承担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主体责任,引导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推动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差异化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实施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补齐金融稳定制度短板。持续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健运行制度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科技助力碳汇监测监管,

全民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祝锦霞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更加清楚地理解并认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现实,采取积极稳妥的工作措施指明了方向。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视为陆地上最经济的“吸碳器”和最大的“储碳库”,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森林资源丰富,碳汇储量较大。科学计量监测、量化森林碳储量被发现和赋予更多内涵意义。一是摸清家底。以森林资源天-空-地多源海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摸清全省森林碳汇能力与潜力,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探索交易。探索完善碳汇交易体系,在激励政策、参与途径、管理模式、宣传引导及技术支撑方面夯实基础,统筹协调多种政策体系,探索增强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的实施路径,提升综合行动效率,为绿色低碳贡献更多力量。三是监管过程。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利用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围绕森林碳储量监测、估算、碳交易等,建立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监管及服务应用场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过程动态监测、风险识别、目标可达。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李云雁副研究员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28万公里,新增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要着力构建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涵盖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短板弱项,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绿色升级,以市场化运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措并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陈无风副教授



2008年我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为我国未来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则指向良法善治的实现问题。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必备要件。法律体系的完善意味着如下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是在新兴领域、模糊地带,立法的适应性更高,针对性更强,内涵更明确。这需要建立动态循环的法治更新体系,及时收集和反映立法需求,找准法律适用中的模糊地带,构建法律及时调整适用、清理、解释、修改、废止的快速应对机制,提升立法的时效性和协同性。二是在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立法更加完备、科学。法治保障社会秩序的功能是由系统性的实定法体系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实现机能互相配合实现的。这要求立法内容具备完整的内部构造和科学的法律规制手段、方法。以高质量立法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和公正、高效、权威司法,构筑良性发展的闭环。三是在促进权利保障、加强利益调整方面,立法应该进一步提升民主性和科学性,合理设定权利义务分配格局,发挥好利益调整器的功能,实现定分止争。这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开言路,听取立法相关方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立法意见征集制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防止程序空转。


立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俞萍萍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实现“双碳”目标要“坚持先立后破”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我国能源体系改革的高瞻远瞩和全局把握。能源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不是简单的去化石能源,而是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与新能源体系建设双管齐下,稳步过渡,协同推进建立多元化能源供给和低碳转型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破除我国能源流动的区域性壁垒,立足于构建能源体系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从区域向全国逐层推进建设统一的电力市场,通过建立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期现货市场构建全国能源交易体系,加快绿色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国交易平台建设,统筹协调不同种类能源发展,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实现“双碳”目标。


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巩固提升减贫共富成效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胡彩娟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

直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坚定的谋划和行动,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巩固提升减贫共富成效。

第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于减贫共富的基础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重点在于保障和提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面对人口规模巨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现实挑战,必须从制度构建和技术支撑两方面着力,形成返贫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于减贫共富的核心所在。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不断深入挖掘、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也要把先进理论、先进思想转化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于减贫共富的关键所在。中国长期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具体化。如何在自然环境优越、资源条件丰富的区域推进减贫共富,基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体现的底线思维、转化思维和人本思维,重点是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实质是通过赋权以市场化方式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实现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使命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喻贞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使命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使命有助于更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来自实体经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能面临金融约束,陷入规模报酬递减境地。只有金融业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有效地将生产可能性边际向外推延,实现经济进一步增长。

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使命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实体产业链式发展。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空间分布不断调整下,金融企业的总部或研发基地为实体企业总部服务,金融企业的各级分支机构为中间或底端实体企业服务,有助于形成更加高效完善合理的产业链格局。

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使命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间的互利效应。通过对标准化信息和非标准化信息流进行筛选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实体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金融业风险控制能力,同时造福实体业和金融业,实现互利共赢。

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使命有助于提高产业内的集聚效应。基于产业链模式下的实体经济以及金融集聚都存在城市层级匹配特征,在相同层级的实体业和金融业形成相适应的集聚效应,发挥产业内部不同层级的产业内集聚效应,不但稳定持久,还可以缩小地区间差距,有利于共同富裕。


伟大建党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本质体现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胡哲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入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原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组织建党的源头,是建立党的精神、更是建设党的精神支撑。

什么是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政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甫一出世时便开始塑造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将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经历了百年风雨、经受了各种风险考验后锤炼出的鲜明品格。建党精神是粗壮髙大的树干,树干上枝叶繁茂,花盛如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建党精神是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和源、灵和魂,是贯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

 强调“弘扬建党精神”,是为了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滋养和号召全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新时期,将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本职岗位中践行、继承发扬好建党精神。


完善监管机制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安全规范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杨红伟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首次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安全规范”的要求。而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安全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使社保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和充分保障,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监管机制,应着力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推动社保制度的安全可靠和规范运行。一是要建立健全社保体系多元共治综合监管机制,针对社保基金、中介机构、服务机构等理清监管责任链条,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建成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社保体系多元监管模式。二是要加快完善统一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优化社保基金监管、中介机构监管和养老服务、护理服务、健康服务等监管难点问题的制度建设,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社保体系监管信用评价体系。三是要加强社会保障数字化监管体系构建,建立覆盖“全国—省—市—县(区)—镇(街)”的立体化监管信息平台,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社保基金运行公开透明,保障服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实现平台数据共享互联、服务信息实施更新、处置措施及时有效。


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陈翔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财富的源泉。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分。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努力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一是需要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需要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明确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在推进普惠金融中的具体责任,出台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和监管措施。三是需要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开展数字金融产品、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尤其要注重弥合“数字鸿沟”,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四是需要加强普惠金融监管,有效防范数字普惠金融风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贾海瑞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发达的实体经济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控制疫情,相关部门采取了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一系列措施,传统服务业客流明显较之前减少,酒店、旅游业、交通、餐饮、购物中心都处在被动运行的阶段。

面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新情况,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勇于创新,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社会各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通过理论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守住能源底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

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曾灿英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我国能源特点为富煤、贫油、少气。作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这就要求在实现“双碳”目标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所有部门所有单位均应积极参与、积极部署、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之路;另一方面也应当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的持续性与系统性,统筹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双目标,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保障能源安全与经济稳步增长。

“双碳”目标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践行“双碳”之路,确保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稳步增长是两项基本要点;控制碳排和增加碳汇是两个主要抓手;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重要手段;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则是关键;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

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申格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一是推进遥感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地少人多,耕地面积有限,推进现有耕地挖潜增量、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势在必行。遥感技术对于赋能农业全链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资源普查、气象分析、产量监测等工作,建立农业大数据体系,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二是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绿色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调整种植业布局则是其重要抓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划定耕地休耕轮作范围;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因地制宜、科学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和低碳农业,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我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专业优势,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深受鼓舞!催人奋进!浙财大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四)

倍受鼓舞!催人奋进!浙财大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三)

收藏学习!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

备受鼓舞!倍受启发!浙财大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二)


 编辑  | 微信部 吴欣琳

 责编  | 俞榕

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新浪官方微博:@浙江财经大学
欢迎来稿:zufe1974@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